|
深秋时节说菊花发表时间:2024-11-26 09:21 (文/冯健人)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唐朝黄巢的《不第后赋菊》一诗写出了菊花的霸气。 另有“百花发时我不发,我若发时都吓杀。要与西风战一场,遍身穿就黄金甲。”这是许多年后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咏菊诗》。该诗虽比不上黄巢诗淡,而杀气更浓。两首咏菊诗均都表达了菊花不与春花争艳,而在秋风中独自盛开的坚韧与高洁,诗中形象描绘了菊花在秋天盛开,其它花卉已经凋零枯衰的情景。 菊花本是花中四君子之一,中国十大名花,在无数文人的笔下,是人格高洁的象征,希望能在每年的重阳节时开开心心簪起菊花、互赠菊花,互道一声祝你健康快乐。 我对嵩山的野菊花也是情有独钟,一次次观赏,一回回感悟,一首首诗作,直抒胸臆。近日即兴《咏菊》: 朵朵菊开金灿灿,缕缕清香飘冉冉。 不与百花争芬芳,独立迎风傲霜寒。 生在豫西山区,对中岳地区的野菊年年观看,经常有感而发:风风雨雨深秋凉,山山岭岭野菊黄。片片块块金绸缎,年年岁岁溢清香。岁岁年年准时开,世世代代受敬仰。千千万万骚客诵,字字句句正能量。 如今的菊花,已经受到西方文化的侵蚀影响而彻底被严重污名化,真乃是中国菊花——名花之悲哀。对于菊花,很多人认为它不吉利,仿佛成了白事的专用花,更有甚者竟然在网上狂胡乱叫,说什么菊花自古就代表了哀悼,纯粹的子无虚有!其事实真相是:用菊祭奠是百分百欧洲传过来的假传统,在中国的历史绝对不超过30年。笔者作为60后,请同龄人认真回忆一下,我们的小时候菊花和祭奠有关吗?那么此说法又是因何而来的呢?其实,这是一个出口转内销的离奇故事。 有人撰文,建议为菊花正名,我完全赞同。 首先,中国的传统祭祀节日清明节是在春天,然而却菊花开在深秋时节,时间完全不对。在古代没有大棚科学技术时期,不可能形成用菊花祭祀的传统习俗,因为菊花开在农历九月。古人认为它凌霜傲雪,不惧严寒,又赶上重阳节,是长寿吉祥的象征。历代文人都是大加赞赏,《离骚》说:“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洛神赋》名句:“荥曜秋菊,华茂春松。”苏东坡在《赠刘景文》中那句“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连小学生都会背。 时间到了魏晋时期,菊花酒被称为“不老酒”。在志怪小说里,它更是一种吃了可以成仙的神草。《拾遗记》里说,背明国有一种紫色的菊花,是太阳的精华,味道很甜,人吃了以后就不用再饮食了,即可以成仙。无数事实证明谁不喜欢长寿呢?所以古人不仅要吃菊花,还要戴菊花。杜牧在《九月齐山登高》诗中说:“世事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众所周知的刘姥姥二进荣国府,丫头拿来一盘折枝菊花,贾母就带了一朵大红的,刘姥姥将各种颜色的菊花插了一头。1987年版《红楼梦》电视剧中,花园里遍种菊花,夫人奶奶们日常都戴各色菊花首饰,年轻的宝钗房里用“土定瓶插着数枝菊花”,而探春的桌上,“斗大的一个汝窑花囊里,插着满满的一囊水晶球白菊”。可以非常确定地说:中国自古就没有鲜花祭奠的传统,无论是送花圈、送花束,全部都是西方传播来的,说起这些最早起源于天主教的大本营意大利。 有资料证明:1789年,中国菊花第一次在法国马赛真正栽种成功,之后迅速传播到众多天主教国家。因为它开在秋冬季节,正好用于天主教秋日祭典。10月31号、11月1号和2号连续三天,是他们的万圣夜、万圣节、亡灵节三个追悼逝者的节日。人家本来正发愁无花儿可用,未曾想到从中国来了一种这么漂亮的菊花,折枝竟然能养20天,最适合典礼使用。从此菊花就在那边跟死亡、重生这些宗教主题挂钩连线了。 到了1890年,意大利著名歌剧作曲家普契尼为他的好友去世时写了一首名叫《菊花》的曲子,请别问为啥?就是追思。不难发现天主教氛围浓厚的意大利、法国、西班牙、比利时、克罗地亚、波兰、匈牙利等西方国家,至今依然保持着菊花祭奠的习惯。后来,该做法被西班牙人又带到了一样信奉天主教的拉美国家。诸如《寻梦环游记》中有载:外婆家的小镇上全是万寿菊,其实万寿菊根本就不是什么菊花,只因为那边天太热而种不出菊花。就拿外形相近的万寿菊当替身,成了墨西哥的“死亡之花”。可是英国、美国等新教国家不吃这一套,人家是央格鲁萨克逊人,跟南欧的拉丁人本来就不对付。 事实为证:前不久伊丽莎白二世的葬礼上完全没有菊花,人家皇家传统用的是百合、桃金娘、玫瑰、英国橡木、桦树等。当然,各种移民,新新人类,还有不讲究的老百姓,本来就没有传统,随心所欲,如澳大利亚就因为菊花的英文名称,结尾有一个梦,结果就成了送给母亲的花。白事用菊原在南欧流行,结果1919年11月11号,法国举办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停战一周年的纪念活动,要给士兵墓地献花,11月份只有菊花,没有其它什么花。经过国际媒体大幅报道,迅速传播全世界,经济强国的影响力毕竟还是有影响力的。紧接着的是问题也来了,菊花品种颜色数千种,为何人们现在在白事上主要用黄白两色呢?其主要原因是由日本人了而引起的。二战后日本全面拥抱西方,1964年他们成功举办了奥运会,三年后一位政坛元老叫吉田茂的去世举行国葬,为表明日本自身彻底西化,也因为吉田茂本身又是天主教徒,他们日本人就抛弃了传统纸扎,完全参照欧美礼仪,使用菊花搭建了巨型的祭台。让白菊做国旗,黄菊做背景。从此以后,这种黄白菊组合的形式就成了一个创新传统流传下来,包括不久前安倍晋三也是如此。正因为当年日本经济腾飞,此做法迅速影响了亚洲四小龙里的韩国、台湾和香港。新加坡却没有学,是因为天气太热无法抄袭作业。然后,80年代中国进入全面改革开放,外来文化波涛汹涌般进入大陆,随着90年代电视机的普及,中国人从银幕上一次次看到了西方生活的点点滴滴。原来结婚要穿白婚纱,男女约会要喝红酒,寄托哀思不是点蜡烧纸,而是敬献一束黄白颜色的菊花。 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2001年跟四小龙还有日本的频繁接触,日式菊花黄白组合进入中国,此刻庞大的鲜花产业随之而诞生了,国人也有能力开始消费鲜切花,为了好卖,花商不遗余力宣传菊花特定的使用场景。尤其迎合国际上白事献花之习惯,还有日本的黄白菊做法。 到了2008年汶川大地震,不论官方纪念还是群众自发献花,大家都不约而同选择了菊花。当时,因为各地的花店早就可以买到方便专用的黄白菊花了。今天,这朵传统仙草菊花几乎变成了晦气之花,很多不明真相的人,哪怕在花艺课上见到一只小雏菊,那根本就不是菊花了,都要气愤到投诉。他们哪里知道,这个文化概念的背后,其实一半是天主教的印记,另一半则是日本人的印记。我们到底受哪边的影响更大呢? 再说中国十大名花之一的菊花,本是花中四君子之一,年年盛开在中秋、国庆、重阳三大喜庆节日期间,不知为何要跟白事捆绑在一起搞“拉郎配”?甚至连创造这个用法的意大利人都已经把他的花语改成了庆祝生命。 伟大的中国,作为菊花的祖国,我们为什么非要抱着二手、三手并不优秀的舶来文化而紧紧不松手呢?难道说悠悠华夏3000年的“真传统”,真就打不过30年的外来“伪传统”吗?菊花无罪,不哗众取宠,如高山流水,伴寒风溢香,难得弥足珍贵,真希望有一天我们能重新振作,文化自信,在重阳节里开开心心簪起菊花,互赠菊花,共赏菊花,学习菊花,同品菊茶。 我认识嵩山的菊花,花朵不大,像星星,像眼睛,眨呀眨的,每当秋天来临百花凋谢时,这里到处绽放着五颜六色的野菊花。一片片,一坡坡,一簇簇,一丛丛,有白的,有黄的,还有紫的。有的菊花铺在山坡上,有的立在山脚边,远远看去,如繁星,如瀑布,闪烁着一片辉煌夺目的亮点儿,一直倾泻到地上,活像一扇艳丽动人的凤尾,又像一条被舞台灯光闪烁照耀熠熠发光的长裙。那些缀满花朵的修长的枝条,纷乱地垂落交叉着,有着一种山林独特少有的“野味”。 嵩山的野菊花,可以采摘蒸晒泡茶,其功效与作用包括:促进人体白细胞吞噬金黄色葡萄球菌;扩张血管,降低血压,对高血压患者有一定的疗效;清除体内的敏感菌,消除体内炎症,对口腔、口腔溃疡、咽喉肿痛等问题有预防和治疗作用;抗病毒,防止人被病毒感染,对于病毒性皮炎、病毒性疱疹等疾病也有预防作用。嵩山野菊花茶,还具有降低血压的作用,可作为高血压的辅助治疗。 深秋时节说菊花,我爱嵩山野菊花。菊花并非不吉利,此花开尽哪有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