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硬骨头六连”李学正连长——登封人的骄傲发表时间:2025-01-07 11:03 (文/冯健人) “‘硬骨头六连’首任连长李学正是登封告成人知道吗?”在元旦前夕的一次聚会上,鹤壁市红色传承促进会会长郜清宇一句话,让我们喜出望外。 “真的?”我和朋友疑问而又果断回答说。 “不知道!”
图为笔者与鹤壁市红色传承促进会会长、中青年作家协会会长郜清宇(左)的合影 提起“硬骨头六连”,那是1964年1月22日,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授予“硬骨头六连”的荣誉称号。60年来,始终是全军弘扬“硬骨头精神”的一面旗帜。凡是六、七十年代前的读书看报者,无人不晓。
在百度上搜索方知:1964年2月25日,“硬骨头六连”命名大会在武汉隆重举行。武汉军区司令员陈再道上将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颁发奖状;“硬骨头六连”连长李学正、指导员杨守杰代表全连官兵接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授予的荣誉;武汉军区政治委员、中共湖北省委第一书记王任重号召学习六连的硬骨头思想和作风,做到思想红、作风硬、武艺精。 刘伯承、贺龙、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等元帅先后为之题词嘉勉。全军顿时掀起了学习“硬骨头六连”活动的高潮。至今“硬骨头六连”授称60周年,这是全军唯一两次被授予最高荣誉称号的英雄连队,他也是我军荣誉部队星河中一颗闪亮的明星。
然而,在当时代表“硬骨头六连”喜获殊荣的首任连长李学正,竟然是我们登封市告成镇双庙村人在天地之中就鲜为人知了。
部队英雄李学正,登封英雄李学正,登封人的骄傲!出生在告成,是千百万家庭父亲的楷模,是天地之中的骄傲,是登封人民的自豪!他不但是中原大地的明星,还是人民军队的英雄,也是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更是祖国母亲的真正骄子!1962年初,李学正空降二营六连,到了诞生于抗战初期的英雄连队担任连长。此时,抗美援朝早已结束,部队撤回国内,换防到了东南沿海执行守备任务。 熟悉六连的李学正,1939年3月,该连以14名红军战士为骨干在河北省雄县组建,是以当尖刀、打硬仗著称的英雄集体,具有临危不乱、遇难不苟、顽强不屈、坚韧不拔的“硬骨头精神”。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转战冀中、晋绥、西北战场,参加过延安保卫战、宜川战役等著名战役战斗,作战130余次,擅于近战格斗、刺刀拼搏,先后涌现出刘四虎、尹玉芬、李恩龙、高家凯等15位战斗英雄。1949年被西北野战军第一纵队授予“战斗模范连”称号和“英勇善战,杀敌先锋”奖旗。新中国成立后,六连保持和发扬革命战争年代英勇顽强、一往无前的“硬骨头精神”,在参加剿匪作战、抗美援朝和完成战备训练、抢险救灾、施工生产等多项任务中战功卓著。 李学正到六连后,感到了沉甸甸的压力。如何继承优良传统,争取更大光荣?他决心从硬字上下功夫,全力锻铸四个硬。即:“战备思想硬,战斗作风硬,军事技术硬、军政纪律硬”。于是,在东南沿海的海防阵地上,一个名震全军的典型迅速引起了上级的关注。 1963年,六连的先进事迹相继在《解放军报》《人民日报》发表,在全军引起很大反响。8月28日,《解放军报》发表《向硬骨头六连学习》的文章,学习活动迅速展开。同年底,八一电影制片厂摄制的纪录片《硬骨头六连》陆续在全国全军上映,推动了学习活动的开展。最终在1964年迎来了六连的高光时刻,成为全军的先进典型。 从此,李学正的人生仿佛开了挂一样,从二营六连连长直接提拔为三营营长,随即又成为一团的副团长,前途一片光明。 1971年,根据中央军委和毛主席指示,第一军换防离开河南到浙江驻防。李学正所在团又驻扎在美丽的西子湖畔。两年后,时任鹤壁市委副书记兼鹤壁矿务局革委会主任梁玉堂到杭州开会,顺道拜访豫北的老部队。李学正奉命为梁书记当向导,介绍起了杭州的风土人情、历史典故。一路下来,李学正的才华深深折服了梁玉堂书记,他便萌生了要挖这个人才到地方的想法。 就这样,李学正打报告正式转业后了鹤壁矿务局。一般的军转干部都会降职使用,顶多是平级调动。李学正却被直接提拔为主力生产矿八矿的党委书记兼矿长,妥妥的正处(团)级,这在当时是极其罕见的。 李学正从钢铁战士到产业工人,迎来了人生的重大转折。他怀着对煤矿工人崇高的敬意,迅速调整状态,进入角色之中。 上任伊始,李学正就把部队作风迅速融入到了煤矿管理。他严格按照“四硬”标准对照各项工作,刹那间八矿成为了一座特殊军营。为掌握煤矿生产方方面面,四十多岁的李学正从头学起,弯下腰来拜工人师傅为师,迅速从“门外汉”成为了“行家里手”。 在那“抓革命、促生产”的年代里,李学正作为矿党政一把手,以上率下,几乎把家安在了单位,几乎天天下井蹲点和工人一起攉煤,累得满头大汗。 当时的鹤壁朝霞街中段路南有一个叫“小花园”的地方,军转干部都被集中安置居住。李学正骑着矿上配发的旧自行车上下班。因为劳累过度,有一次下夜班,一头栽倒在鹿楼大下坡,弄得满身伤痕。 就这样,李学正以平均每月下井26班的超强劳动,确保了广大工人的冲天干劲,八矿的月单产连续创下全市最高记录。在特殊年代有效确保了国民经济正常运转。当年,河南人民广播电台以《俺矿来了个好书记》为题,把李学正请到郑州进行了专访报道,对硬骨头六连精神在地方的传承光大做了重点解读,在全省工业战线引起了强烈反响。 李学正善于从基层一线发现典型,发展党员,提拔干部。特殊年代,中央出台了十七号文件,对干部提拔和发展党员暂时冻结。面对基层入党积极分子的困惑,李学正在大会上公开表态“我们的党是工人阶级的党,从一线职工里发展党员没有错。”给大家吃了定心丸。没想到恰恰是这句话,让别有用心的人打了小报告,李学正被停职审查了,每天关在矿务局招待所小房间里写交代材料,从此开始经历人生的大起大落。 为期六个月的政治审查结束后,李学正又恢复了级别待遇。在征求他的工作要求时,他主动请缨,要求到最混乱的城建系统去拨乱反正。在他主持市建公司工作期间,恰逢职工调整工资,因为比例低、指标少,这个数千名职工的大单位一下子炸了窝,每天找上门来诉苦反映情况的群众络绎不绝。李学正以革命军人特有的严肃态度,不厌其烦一一接待,并认真记录,掌握真实情况,避免错误决策。这其中,难免有心里没底暗暗送礼的。碰见这种情况,李学正都会告诫家人,凡是送礼的都是条件不够的,都是逼着他犯错误的,要坚决退回,确保公平公正。 李学正的长子李从芳和三子李从良清楚地记得:父亲带着他兄弟俩,用自行车推着那些花生、红枣之类的土特产,一家家退礼的情景,给他们幼小的心灵以强烈震撼和深刻印象。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各项工作转入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李学正再次临危受命,担任了惨淡经营的市建材厂党支部书记。从建委到市建公司再到建材厂,李学正的官可谓越做越小。但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的秉性,让他一次也没有没有跟组织上做任何的讨价还价,他愉快地走马上任了。 在李从芳、李从良兄弟二人的印象里,父亲李学正是一个多才多艺十分勤奋的人。从部队开始,伏案写作是他的一大爱好,每个月都要寄出去一堆稿件文章,每个月稿费的收入也都在15元到2元不等。不要小看这几块钱稿费,贴补家用可真不是一笔小数目。李学正老伴没工作,三个儿子嗷嗷待哺。养活一家人不精打细算、开源节流怎么能行?以至于后来当了县处级干部了,年年还要申请救济才能维持。即便这样,清正廉洁的李学正从不敢以权谋私、贪图便宜。他在八矿主政期间,一个矿工给他家焊了一台铁炉子,他知道退不回去,家里过冬也确实需要,就拿出十块钱给买了下来。 到建材厂当领导,这次李学正的全家人一个都不同意。那是穷得叮当响的鬼地方,用他自己的话说“门是油毡,座是大砖,房子露天。”企业濒临倒闭,职工生活十分困难。对此,李学正却以高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坦然处之。他经过调研发现:鹤壁市建材厂使用的原料是五矿的废弃煤矸石,属于废物利用。便千方百计了解国家的相关政策。当李学正得知国家准备扶持几家“三废”利用的试点时,便筹集路费挤火车赶到北京,找到有关部委负责人,自报家门,见了面。正好这位负责人也是一位军转干部,闻听来者就是当年鼎鼎大名的硬骨头六连连长李学正时,真个是肃然起敬,当成贵宾接待。当场拍板,把鹤壁市建材厂当成长江以北唯一的试点企业加以扶持。决定分两批拿出270万专款支持鹤壁建材厂进行技术改造。上世纪70年代末,270万可是个天文数字,小城鹤壁瞬间轰动了。 当意大利的流水线和美国的起重机以及东风、解放汽车风风光光来到鹤壁后,建材厂顿时起死回生。这也许是李学正一生中唯一一次利用硬骨头六连的光环为大家谋取的便利吧。 遗憾的是,正当李学正雄心勃勃准备大干一场时,他又被调到了耐火厂。建材厂的继任者因为经营无方,难以为继,上级部门的后续拨款便停了下来。鹤壁的循环经济产业刚刚起步便胎死腹中,实在让人扼腕叹息。 1992年,还没有度过60岁生日的李学正因积郁成疾而去世。一代枭雄就此落幕,留下了太多的感慨和遗憾。 和李学正一波三折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的老部队六连。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他的继任者继续接受时代的洗礼,继续延续着光荣和梦想。八十年代,在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和两山轮战后,再次被中央军委授予“英雄硬六连”荣誉称号,成为全军唯一两次获得最高荣誉的英雄群体。 2020年1月1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给“硬骨头六连”全体官兵回信,勉励他们牢记强军目标,传承红色基因,苦练打赢本领,把“硬骨头精神”发扬光大,把连队建设得更加坚强。 2020年7月29日,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3周年之际,中共中央宣传部向全社会宣传发布了陆军第七十四集团军某旅“硬骨头六连”的先进事迹,授予他们“时代楷模”称号。 假如李学正地下有知,应当含笑九泉。 对于生于登封、长于登封的英雄李学正,我们应该永远记住并学习他,尤其是登封人不应该忘记他,让英雄流血不流泪,让九泉之下的英雄不后悔,让他的精神如日月,永远放光辉!
登封市嵩山文化红色志愿者、老党员赵志强,当看到笔者在群里转发的文章后,马上在登封市红色传承风采写作群中回复发话:“乐意的看到《硬骨头六连李学正连长》的文章后,才知他是登封告成人!更是登封的英雄!如果中国一直是毛泽东思想,一直是李学正这些革命者把毛泽东思想发扬光大,中国的明天一定更美好!在习近平主席的双新时代,登封市老促会关心下一代委员会的老领导发挥余热,带领一批刚退休的李连长和登封的老领导一起,弘扬正气,义务奉献,以红色基因立志,在登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志愿宣传老区老革命,全市人民也应该学习你们这种精神,这种思想。” 当前,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热潮中,硬骨头六连迎来授称六十周年。他们走过的六十年光辉历程表明,以实际行动始终践行党的初心使命,是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帜。习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继续发扬光大硬骨头六连代代相传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定不移听党指挥,为党旗军旗增光添彩,对于教育引导广大干部自觉践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聚力奋进新征程,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和朋友的聊天中,鹤壁市中青年作家协会会长、红色传承促进会会长郜清宇说:“我曾经多次到登封告成采访,我要宣传登封,宣传登封的李学正,把李学正的事迹写成小说、电影剧本,争取向党的建军100周年献礼。” 话语间,一身正气、信心十足的郜清宇会长,还情不自禁打开手机,用他非常具有磁性的声音,津津有味地朗读起了他正在以李学正为主题创作的电影文学剧本《铮铮铁骨》,开篇部分。 一场小雨飘落在豫西登封地界,昔日巍峨的嵩山在雨幕中也变得朦胧起来。告城镇双庙村儿的土路上,一位接生婆儿踮着小脚,急急忙忙冒雨行进在村头的竹林中。一旁给他打伞的李二叔卷着裤腿儿,鞋也跑掉了一只。 “快,快点儿,俺大嫂生头胎难产了一晚上了。可一定要母子平安啊?”村头儿一栋青砖门楼下,李家大小几口儿,有蹲、有坐、也有站着的,在焦急的等待消息。忽然,院子里传来“哇哇”的哭声。大家一起站起身来,扭回身向院儿里望去,雨下的更大了,伴随着隐隐沉闷的雷声,接生婆泼出来一盆儿血水,满脸堆笑。 “母子平安,是个男娃,赶紧进去看看吧。”闻听此言,李家老爷仰天长叹,“感谢上天让我李家有后,咱们家世代种地务农,不要求孩子大富大贵,只要能走正道,做个好人就行。”说完他一把抓住儿子的手说:“孩儿他爹啊,我早就想好了,就给他起个名字叫学正吧?”满身湿透的孩儿他爹,用手抹了一把脸上的雨水,憨厚的一笑,“我听爹的,就叫李学正。” 青砖门楼儿里的小院子,搭起了一个竹棚,李家父子正在安装一架古老的榨油机。老爷子一边干活儿,一边告诫儿子:“这榨油的手艺是咱老李家的祖传绝活。其实也没啥绝不绝的,就是个辛苦活儿。十里八村儿种罗丝儿,种吃芝麻的比较多,全指望着榨点儿油改善生活。以后学就慢慢大了,要去上学读书,光靠种地是养活不起的,要把这油坊重新开起来,日子就好过了。”村外的土窑洞里,剃着锅盖头的李学正正在私塾先生的教导下,摇头晃脑,咿咿呀呀的背诵《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窑洞外边儿,爷爷正探头探脑的听着,不觉捻着胡子满意的笑了。 爷孙俩背着竹筐行走在竹林间的山路上,看见路边长出了嫩嫩的竹笋。爷爷蹲下来,一边用铲子挖,一边说:“这竹子浑身都是宝,不仅能吃,还能编筐子,做篓子,绑扫把。过去有个混世魔王程咬金,就是卖耙子出身的。”孙子学正若有所思的听着,也有模有样的跟着干了起来。这竹子最大的特点就是不仅硬,而且有韧性,能够刚柔并济。过去经常用竹子的高风亮节来要求一个人的人品。爷爷说:“我明白了,将来我也要像这竹子一样,又硬又有韧性,不怕吃苦,而且高风亮节。”小学生似懂非懂,信誓旦旦的说道,竹林里想起爷孙俩爽朗的笑声。 “小苍娃儿我离了登封小县,一路上受尽了饥饿熬煎......”李二叔背起了手工制作的竹篓、竹耙子,哼着小曲儿往集市上去了。一辆“天山”摩托车从后边的土路上疾驰而来,来不及躲闪的李二叔被撞到后腰,而后翻滚进了路沟,疼的昏死过去,篓子和耙子撒了一地。“天山”摩托上三个日本兵望着路沟“哈哈”大笑,一踩油门儿绝尘而去......半天,李二叔才咬牙切齿的爬了起来,对着天山摩托狠狠的吐了口血水,骂道:“小鬼子,我日你祖宗。”入夜,全家人围在李二叔的床前,长吁短叹。忽然,长成半大孩子的李学正神秘的告诉家人:“日本人蹦跶不了多久了,我听说来了八路军豫西先遣队皮司令。” 一家人面面相觑,都不再言语。山路上一队八路军急行军,刚一进入一个叫曹村的地方,村儿里边有一个地保模样的汉奸从后墙跳了出去,往后山跑去给鬼子报信儿。机警的八路军战士发现后,急忙报告给了带队的皮定均司令员。皮司令不动声色,冷静观察地形地势后,他在几个战士耳边面授机宜。随即部队开始分散、隐蔽埋伏起来。夜里,几百名日伪军偷偷摸摸的从李学正家门口经过,向曹村摸了过去,睡梦中被惊醒的李学正悄悄出门儿,从竹竿儿堆里抄起一把砍刀,远远的跟在鬼子身后。 鬼子刚刚进入曹村山谷,刹那间喊杀声铺天盖地,八路军神兵天降,居高临下,扑了下来,短暂的枪击过后,双方很快进入了短兵相接。白刃战、肉搏战开始了,几个惊慌失措的日本鬼子扭头就跑,黑暗中正好和李学正撞了满怀。李学正抡起砍刀,迎面劈倒了两个猝不及防的鬼子。鬼子哇哇乱叫:“什么地干活?”李学正高喊一声:“我是八路军,来送你们回老家了。”鬼子扭头就往回跑,李学正随后就追。斜刺里突然窜出来一个日军,挺起三八大盖儿上的刺刀,就向李学正扑来,两个人站在一处,很快,李学正的砍刀被三八大盖儿挑飞。那个鬼子抬起一脚,把李学正踢倒在地,嘴里嘟囔着,“小孩儿——八嘎呀路”刺刀对准李学正,就要用力冲过来,捅进去,千钧一发之际,远处冲过来的皮司令,对着三个鬼子连发三个点射,正中鬼子前胸,鬼子应声倒地,李学正得救了。 天亮了,八路军大获全胜。打扫战场时,皮司令拉着李学正的手坐在树下的石头上休息。警卫员过来“报告,曹村阻击战,消灭日军80人,伪军200人。”“哈哈,”皮司令一下子站了起来,“这是我抗日先遣队挺进豫西三个月来取得的最大战果。”周边战士一片欢腾,皮司令顿了顿,又抬高嗓门儿,“三个月来,我们的抗日宣传卓有成效,看——12岁的孩子都起来抗日打鬼子了。”说着把身边的李学正一把抱起,又高高举起,众人又是一阵欢腾。 李学正家门口的墙上贴着“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醒目标语。小孩子们跑来跑去,嘴里唱着“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院子里,李学正收拾好行囊,背起书包准备出门儿。父亲一边往外送他,一边叮嘱他。“娃子,这次到县城上中学,可一定要好好儿读书,毕业了回村儿里当个教书先生。” “爹,我想当兵,不想当老师。”李学正据理力争说。“那可不行,子弹不长眼,万一打到你可咋办?”父亲眼睛一瞪。“我不怕,那一年我在曹村打鬼子,皮司令还夸我是块儿当兵的料子,要不是当时年龄小,就收下我了。”李先生分辨道,“傻孩子,现在解放了,哪里需要那么多兵啊。再说了教书先生受人尊敬,逢年过节都有人给你送好吃的,你学习成绩不错,能考到县城中学去当兵太太可惜了。”“谁说解放了就没仗可打的?美国人都欺负到家门口儿了,现在志愿军出国去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父子两个的争吵声越来越大,李学正的母亲从后面急匆匆赶上来,把一个包袱塞给了李学正,“娃子,把干粮和咸菜咸菜带好,够你半个月吃的。到了学校,把粮食交到伙上。吃完了也该放假回来了,走的时候再备点儿粮食,这都是今年最好的麦子。”县城中学的操场上,李学正正在和同学们打篮球,吹哨声、加油声,此起彼伏。 突然,体育老师跑了过来,摆了摆手,示意大家暂停。跟在他身后的是几个穿着黄土布军装的军人。“大家静一静,这是部队的同志,根据朝鲜战场暴露的问题以及持久战的需要,国家决定从中学生里招收一批学员儿兵,提升我军基层指挥能力和整体作战水平。谁有参军意向的,跟我到学校党支部报名。” 学生愣了一下儿,随即爆发出一阵欢呼声,纷纷收拾整理衣服,一窝蜂的跟在这个老师和军人身后,踊跃报名去了。一辆军用卡车,满载新兵在满天红色标语的簇拥下缓缓驶离学校。李学正胸带大红花,兴高采烈的频频向车站的人群挥手告别。 村头的路口,李学正一家子都在焦急的张望。父亲套了辆骡子车,一边给牲口喂草料,一边安慰家人。“按说上次背走的粮食早就吃完了,这小子也不放假回来,这样,我今天套车去趟县城,给他送粮食,借谁的粮食咱也还给人家。” “是啊,一个多月没有音信,让人心里不踏实。”李群诺的母亲也是喃喃自语。 这时,自行车车铃响起,穿着绿色工作服的邮电所邮差吃力的骑着车,赶到路口停了下来,也拦住了骡子车。“送信的部队来的挂号信,你们村儿谁是李学正的家属?”“家属,俺们,俺们都是”李学正的父母,刹那间愣在路口,一家子人坐在骡子车上,谁都不带言语。半天,李学正问他爸,他二叔问道,娃子到哪儿了刚?开邮局的同志帮着看了,说的是甘肃天水解放军第一步兵学校李学生,父亲无言无力的自言自语道,“哎,一个没留神儿,这小子还是参军跑了。” 两年后,李学政以优异的成绩从军校毕业。他们排着整齐的步伐,唱着歌儿离开学校,跨上了绿皮火车,军列火车轰隆隆的从黄土高原驶出,飞越滔滔黄河,巍峨长城,最后跨过鸭绿江大桥,一进入营房。前来欢迎的连队战士们便来打趣儿,“哎呀,你们这些学员儿兵来晚了,最精彩的5次战役都没有赶上。中朝联军正在和美军谈判,马上就没仗可打了。” “胡说八道,哪个说的没仗可打了?一个炸雷般的声音响起,把所有人都震的鸦雀无声。”接着,这名胡子拉碴的指挥官跳到了高处的台子上,大声致辞。“欢迎同志们来到朝鲜。我们不要以为五次战役都已经结束就万事大吉了。美国鬼子在谈判桌儿上不会那么老实的。我们还要立足于打,只有战场上打疼了他们,他们才会老老实实坐下来跟我们谈。马上开始的就是反登陆作战和1953年夏季攻势,有更大的困难和挑战等着我们。” 接着他大手一挥,“下面我把新补充过来的秀才们具体分配一下,原则上都到一线作战部队发挥作用,接受考验。李学正你到,一军一师一团当参谋。” “是!”李学正上前一步,敬了个标准的军礼。 酷暑里,李学正挥汗如雨,和战士们一起挥动铁锨挖战壕。 山坡上,李学正和战友们用望远镜观测地形,并在随身携带的地图上详细标注。 隆隆的炮声中,李学正身背炮弹迂回向前线运送。 烽火狼烟里,李学正和战友们一起在坑道里抬着担架抢救伤员...... 谈话中得知:李学正的长子李从芳,从鹤壁市电视台台长助理、广告部主任的岗位上已经退休在家。当提起父亲当年,李从芳感慨颇多。 他意味深长地说:“无奈父亲他不适应地方的风土人情,人很优秀,特别的直正,对工作坚持原则,你找不到一点儿毛病,谁都知道,但是就是不理解。他说他是为工作,就是应该积极认真,父亲对他的底下的部队要求很严。” 李从芳还郑重其是地告诉大家说:“就说我这个老父亲,在退休的时候也跟我谈过话,没有退休的时候也跟我谈过,说的就是个他下台以后,不叫我找人求人谈要求。说什么他这一辈子没有办啥好事儿,第一是没有给这个家乡办过啥好事儿;第二是没有给身边儿的朋友帮过忙,他没有用过自己人,也没有给他们搞过特权,更没有办过好事儿。” 图为笔者(中)与“硬骨头六连”连长李学正长子李从芳(右二)、鹤壁市红色传承促进会会长、中青年作家协会会长郜清宇(右一)、嵩山文化研究会朱春生(左一)以及邓铁孬的合影 蛇舞新春,元旦已过。农历春节将至,凌晨四点醒来,匆匆写下此文,如释重负,体会深刻,很有意义。 帶着感情读了鹤壁市红色传承促进会会长郜清宇发表的《硬骨头六连李学正连长在鹤壁转业》和中国军网军史专家徐平的《“硬骨头六连”授称60周年,它是我军荣誉部队星河中闪亮的一颗》文章后,舍身处想“硬骨头六”李学正连长,边读边思边品味,方能体会到的过往苦,当今甜,革命不易。并进一步认识到革命先烈,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功绩,知道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用登封耄耋高龄老教师、知名诗人常中央的话说是:就会自觉的萌发出:条件优越不废志,虚怀若谷能自尊,居安思危可长久,家贫莫存自卑心。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当权执政者会清正廉洁,克已奉公;一般人会:常留吃苦耐劳节俭意,丢掉贪图享受奢糜心。发杨仓檩实知礼义,饮食足知荣辱精神,戒掉温饱思淫欲的恶习,使我们的红色江山永不褪色,长久幸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