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古稀笔耕录:   一位退休市场监管者的"朝阳沟"文化苦旅

发表时间:2025-05-25 15:46

(/冯健人)

盛夏时节,石榴花红,一场夏秋及时雨,喜乐登封天地中。窗外微风怡人,手机一震,突来文件。打开一看,是家住朝阳沟的老领导、好老兄、堪称好老师赵汴生发来“敬请您为《朝阳沟的故事续集》题字题词的函:”其具体内容为:

尊敬的先生:

《朝阳沟的故事续集》是继2018年6月《朝阳沟的故事》成功发放以后,又一本全面描写朝阳沟文化研究传承内容的一本小册子。主要内容包括如下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名人名作荟萃。主要介绍了上级领导对朝阳沟村的关怀和支持,选择了部分名人以歌颂朝阳沟为主题的文章故事。

第二部分杨兰春与朝阳沟。配合登封市政协文史办公室,通过对当年与杨兰春熟识并有过交往的朝阳沟村群众,采用座谈访问的形式,从不同角度了解了杨兰春当年在朝阳沟村体验生活,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打成一片,从群众中吸取营养,创作经典现代戏《朝阳沟》的过程,真实形象的再现了老百姓心中的杨兰春。

第三部分登封市朝阳沟文化研究会的诞生。主要描写了《朝阳沟的故事》成功发放和群众自发组织成立的社团组织朝阳沟文化研究会的诞生过程,以及研究会开展的主要活动内容和对朝阳沟文化发展的积极影响和作用。

第四部分朝阳沟村文化动大事记。主要描写了自2017年到2025年之间,朝阳沟村美丽乡村建设、文化大院建成、以及2021年全国央视村晚拍摄等一系列活动纪实,见证了朝阳沟村乡村文化振兴在路上的事实。

第五部分朝阳沟村乡村文化旅游与振兴道路的讨论与探索。主要描写了人们对朝阳沟乡村文化振兴的愿望、思路、对策、呼吁和实践。全面落实党中央乡村文化战略,坚定信心,团结拼搏,共同迎接朝阳沟村美好的明天。

第六部分乡村文化生活档案。主要描写了朝阳沟村民世世代代不屈不挠,开创新生活艰难道路,讴歌传承了朝阳沟村人勤劳朴实,勇于拼搏,善良本分,阳光乐观的优良传统及民风民俗。讲好朝阳沟故事,争当好村民。为实现朝阳沟村美好的明天尽心尽力。

在此《朝阳沟的故事续集》即将成书之际,作者诚心恳请您作为朝阳沟文化的关注者,朝阳沟家人,老朋友,百忙之中抽空为《朝阳沟的故事续集》题字题词,为《朝阳沟的故事续集》一书锦上添花,增光添彩。同附《朝阳沟的故事续集》目录,以供进一步大致了解《续集》内容,并提出宝贵意见,在此一并致谢。

如有幸获得你的题字题词,请恁将题字内容用图片形式发我微信上,深表感谢。

2025年春5月于朝阳沟村   赵汴生

一石激起千层浪,情不自禁心荡漾。在技术监督的岗位上,赵汴生用尺规丈量产品的精度;退休后,他却用笔墨丈量着生他、养他一方水土的文化深度。当这位年逾古稀的老者伏案编纂《朝阳沟的故事续集》时,他又一次完成的不仅是简单的重复文化整理,而是一场跨越时空的继续精神接力。

在标准化、计量、认证认可的世界里,赵汴生工作了大半辈子,晚年却将全部热情倾注于这项看似与专业背景毫不相干的文化工程,这种"跨界"坚守背后,蕴藏无法言表和极其丰厚的文化自觉与生命智慧

现代经典豫剧《朝阳沟》早已唱红大江南北中、长城内外。其中“朝阳沟好地方名不虚传”中的“朝阳沟”——这个在当代中国文艺史上具有特殊意义的名字,尤其是这个坐落在河南省登封市大冶镇的朝阳沟,承载了几代人的集体记忆。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豫剧《朝阳沟》的诞生,到后来成为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符号,再到如今面临记忆断层风险的地方文化遗产,朝阳沟的叙事变迁恰如一面镜子,映照出中国

乡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命运起伏。性情温和、人正品端的赵汴生选择在技术监督局工作的岗位上退休后,古稀之年挑起了文化传承的重担,其意义已远超过了个人兴趣范畴,而成为民间力量守护天地之中文化根脉的生动写照。

在技术监管领域,赵汴生是登封单位的主要创建人之一,是行业的引领人,是业务的专业技术人,是有目共睹大家学习的优秀人。赵汴生习惯与明确的数据、严格的规范打交道;转向在家乡挖掘、整理文化工作后,他面对的却是模糊的记忆碎片、众说纷纭的口述历史。这种思维方式的转换本身就是一个艰难的重塑过程。

据熟悉赵汴生的人讲述,为了核实一段唱词的原始版本,他曾辗转联系位老艺人;为了一张珍贵剧照的版权,他不计其数登门拜访。这种近乎偏执的严谨,不正是将技术监督的职业素养迁移到了文化保护领域?在标准化工作中培养的体系思维,使他编纂的《朝阳沟的故事《朝阳沟的故事续集中,呈现出难得的系统性与完整性,不停拜访,大咖名家,社会贤达,仁人志士;挖空心思,时时留心,搜寻发现,各类有关朝阳沟的人物、故事、不同时期演出变迁、相关人物口述历史,以及篇章板块的设置,无不体现着一位老市场监管者的专业底色。

当代社会的文化传承面临着一个悖论:记录手段前所未有的丰富,但传承的深度与温度却在衰减。数字化有:信息得以永久保存,却难以保存文化背后的情感与体验。赵汴生的做法提供了另一种可能——他不仅记录文本,更记录文本背后的生命故事;不仅收集照片、书法、文字资料,更构建资料之间的意义联结。在编纂过程中,他特别注重采访那些曾经参与过《朝阳沟》演出的普通演员、乐队成员甚至剧场工作人员,通过他们的微观叙事,还原了一个时代文化生产的真实图景。这种"有温度的文化考古”,正是机器扫描、数据库建设等现代技术手段所无法替代的人文维度。

赵汴生而言,他不但是我的好老兄,还是我的好老师,更是我的老领导、好领导,他在晚年退而不休、老有所为、老有所乐,一片赤诚对这项文化挖掘、抢救、整理工程的热心付出,还是对抗时间流逝的一种最佳有效方式。

年逾古稀的赵汴生,他比年轻人更敏锐地感受到记忆的脆弱与文化的易逝。在《朝阳沟的故事》一书前言中如是写道:“我乃一介平民书生,手无缚鸡之力,腰无万贯家资,想为家乡发展做点贡献,实属心有力而余不足。”赵汴生这种紧迫感驱使他与时间赛跑,在有限的生命里抢救无限的朝阳沟文化记忆。但有趣的是,这种看似悲壮的抢救行动,却为赵汴生本人带来了意想不到的生命活力。熟悉他的人发现,自从投入编纂工作后,这位曾经严肃的技术官员变得健谈起来,眼神中烁着年轻人般的热情。文化传承在这里示出双向滋养的奇妙特性——拯救记忆的人,同时被记忆拯救。

在全球化与城市化双重冲击下,中国乡土文化正面临前所未有的传承危机。年轻一代对《朝阳沟》这样的文化符号日益陌生,相关技艺传承人逐渐老去,传统艺术形式与当代审美趣味出现断层。赵汴生的实践为这一困境提供了启示:文化传承不仅需要官方的保护政策、学者的理论研究,更需要无数普通人的自觉参与。他以一己之力搭建的虽是一座小型文化庇护所”,却示范了民间力量如何成为文化生态系统的毛细血管,为主流保护机制提供有益补充。

当赵汴生戴着老花镜校对书稿时,他或许不会想到自己正在书写一种新型的老年生命样式。在中国快速进入老龄化社会的今天,如何让银发群体不仅老有所养,更能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是社会必须面对的课题。文化传承领域恰恰为低体力强度、高经验依赖的老年群体提供了绝佳的参与空间。

赵汴生的例子证明,老年人可以从文化消费者转化生产者,从记忆的载体升化为记忆的整理者与传播者。这种“文化再生产"不仅延展了个体的社会价值,更创造了代际交流的新型纽带。

赵汴生编纂即将出版的《朝阳沟的故事续集》,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部地方特色文化资料的大成结集,更是一幅文化传承的生态图谱。在这幅图谱中,专业背景与业余爱好不再对立,个人记忆与集体记忆相互激活,文化保护与生命意义彼此成全。当技术监督管理局的退休干部与生他养他家乡《朝阳沟的文化守夜人这两个身份在赵汴生身上重叠时,我们得以窥见一个更为深刻的事实:真正的文化传承从来不是简单的信息传递,而是将文化基因转化为生活方式的创造性过程。

在这个意义上,赵汴生的古稀笔耕已经超越了《朝阳沟的故事续集》本身,成为一曲关于文化自觉、代际责任与生命韧性的无言赞歌。它提醒我们:每一代人都既是文化的继承者,又是文化的创造者;既要对历史负责,也要对未来承诺。当越来越多的人像赵汴生那样,重叠时,我们得以窥见一个更为深刻的事实:真正的文化传承从来不是简单的信息传递,而是将文化基因转化为生活方式的创造性过程在各自的位置上守护文化的星火,中华文明的长河便会永远奔流不息,泽被后世。

作者:冯健人 地址:登封市北长春园12巷22号

邮编:452470   联系电话:17803880750

分享到:
网站不良信息举报邮箱:hnfzgcw@163.com    联系电话:0371—57071957